《高山流水》与山东筝派 山东筝派与河南筝派同属于北方筝派,因此在风格、艺术特点上与河南筝较为相似。山东筝派的传统筝曲来自山东琴书以及“碰八板”。古筝最初是作为山东琴书的伴奏乐器之一,经常用来演奏琴书的前奏,而这些“器乐前奏”随着发展久而久之形成了独立的筝曲。另外,山东琴书的唱腔以及部分曲牌也对山东筝曲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碰八板通常由古筝、琵琶、扬琴、胡琴四种乐器同时演奏曲名不同、旋律不同的八板体乐曲。因老八板乐曲调式、长度以及骨干音一致,因此在演奏时旋律的骨干音会“碰”在一起,但骨干音之间的不同加花则在和谐的骨干音之外产生极为丰富的支流。而这一特别的音乐演奏形式则为山东筝曲的另一个重要来源。与河南筝相似,山东筝派也多运用七声调式,旋律较为古朴、刚劲,演奏时较为注重大指与花指的运用,极具山东民间音乐的特色。 山东筝曲《高山流水》有两个不同的版本,分别是由古筝家黎连俊先生传曲,赵玉斋先生修订的版本以及由古筝家高自成先生改编的版本。赵玉斋先生修订的版本遵循传统音乐小曲连缀形成套曲的形式,由《琴韵》《风摆翠竹》《夜静銮铃》以及《书韵》组成,速度由中速渐快,整体较为流畅激昂。 《琴韵》作为曲子的开端相对较为平缓,在中低音区演奏平稳音调的同时配以大量的揉弦以及滑音,在流畅的旋律中又多次使用大撮,使连绵不断的高山古朴苍劲却又生机勃勃。 《风摆翠竹》延续了曲子开端的生动性,又由于速度的加快以及高音区脆亮的音色更加具有灵动性。该小曲第一个音就由极高的音开始,仿佛在连绵的群山之中突然看见随风摆动的翠竹,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在亮眼的开端之后,旋律逐渐流畅,大撮的使用减少,气氛逐渐变得激越起来。 《夜静銮铃》是这一套曲的最高点。这一小曲旋律的音区跨度较大,大指与中指同时运用“勾搭”以及“花指”两个指法,大指运用花指配合中指勾勒出的旋律音。在作为独立乐曲时,中指弹出的旋律多被理解为夜深人静时的马蹄声,而花指则多被理解为銮铃的脆响。但作为套曲中的一部分,笔者更倾向于古朴的旋律配以脆亮的花指,描述了苍劲的青山与山间或大或小、或急或缓的溪流瀑布。在这一小曲的结尾处,音乐稍见平缓,逐渐过渡到下一小曲中。 《书韵》作为这一套曲的结尾,继续保持了之前较为激越的氛围。虽然节奏较为平稳,音区也重新回到中低音区,较多地使用“小勾搭”,即食指抹,大指托的指法组合,旋律也多为级进,但极快的速度与持续不断的八分音符依旧烘托了高山连绵不断、水流生生不息的画面。 由高自成先生修订的版本在本质上与赵玉斋先生的版本相差无儿。高自成先生没有严格运用四曲连缀的演奏形式,而是以这四个小曲作为基础加以改变,并加入了引子与尾声,使该曲更加贴近于独立筝曲。该曲的引子由四个双手同时演奏的大和弦开始,随后刮奏与花指紧随其后,配以散板较为自由的演奏风格,在乐曲的开端便点明高山以及流水这两个主题,并逐渐引入曲子的主体。 曲子的主体可以分为三段,本质上与四曲连缀没有区别。作曲家分别以《琴韵》《风摆翠竹》以及《夜静銮铃》为基础稍加变动,使音乐段与段之间的过渡更加自然。在激昂的《夜静銮铃》后,作曲家没有恢复到缓慢平稳的开端,而是持续了激越的气氛:持续的花指、连续的大撮、刮奏以及最后的大和弦再次展现了苍劲的高山与湍急的流水,与引子遥相呼应,在激昂的气氛中结束全曲。 整体看来,山东与河南筝派的版本虽然在曲调上没有相同之处,但由于筝派整体的演奏风格大体较为相似,使得两个版本的《高山流水》在风格上也极为相似,都以激越、流畅为主,但山东筝曲又更多了一份含蓄与柔和。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个版本的《高山流水》经常被用于音乐家初次见面时必弹的曲目,使得《高山流水》描绘优美景色的同时,更有以乐会友、听乐知音之意。
|